第四部分 底棲動物物種資源調查

1. 范圍

本部分規定了底棲動物物種資源調查的內容、方法、數據處理和結果編寫等技術要求。
本部分適用于環保部門組織、協同農業、林業、教育、中醫藥、中科院等部門開展的以自然地理或行政區域為調查單元的底棲動物物種資源調查。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海洋調查規范 第一部分 總則》GB/T 12763.1-1991
《海洋調查規范 第六部分 海洋生物調查》GB/T 12763.6-2007
《淡水水生生物資源調查技術規范 第二部分 底棲動物調查》(送審稿)(2009)
 
3. 范疇和術語
3.1 底棲動物
棲息在水域基底表面或底內的動物,包括了大多數海洋動物門類。依個體大小分為大型底棲動物和小型底棲動物。
3.2 底質采樣法
使用合適規格的采樣器,按要求取樣和處理,進行鑒定、技術及室內分析。
3.3 拖網采樣法
使用專用規定的網具采樣,記錄、收集樣品,帶回室內進行鑒定、記錄、分析。
3.4 采芯樣法
對小型底棲生物,用有機玻璃管從取樣器中采芯樣(再采樣),進行鑒定、記錄、分析。也可潛水取樣。
 
4. 工具和器材
GPS定位儀、望遠鏡、數碼相機、地圖、網口流量計、帶網夾泥器、三角拖網、分樣篩、底質采樣器、漩渦分選裝置、離心、干燥、冷藏和烘干設備、樣品瓶、深水溫度計、沉淀器、以及個人用品等。
 
5. 底棲動物物種資源調查
5.1 調查對象
主要包括江河、水庫和湖泊等水域內的底棲動物物種。
5.2 調查要求
(1)調查時間及頻次
通常應該每季度調查一次,最低限度應在春季和夏季末秋初各采樣一次。水庫、湖泊采樣應在最大蓄水量時和最小蓄水量時進行采樣。如有特殊情況可酌情調整調查次數。
(2)斷面選擇
在選定采樣點和采樣斷面前,應對所調查的水域進行全面了解,根據不同的環境特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點作為定性、定量的采樣點或采樣斷面。
每一斷面采樣點的多少,應考慮水域底質、水深、水質、水色、流速、流態、水生植物、進出水口、庫灣、敞水帶污染區及相對清潔區等。原則上,采樣點愈多愈好,斷面的間距俞近愈好,但應從調查現場的實際、工作量的大小、人力和經費的可能而定。
對于湖泊,還應選擇主湖區、隔離水域及半隔離的湖灣設置采樣點;對于水庫,還應根據實際情況在水庫的入水口區、出水口區、中心區、消落區、最深水區、沿岸帶、庫灣、污染區及相對清潔區等水域設置采樣點;對于河流,還應考慮在淺水灘、深槽、泉水區、支流和回水灣以及受有關水利水電工程的運行影響水域的觀察,必要時可增加采樣點。
(3)樣品采集
每個采樣點上,應用合適的采樣器各采集兩個間隔2m-3m的平行樣品。水域中有螺、蚌等較大型底棲動物時,用帶網采泥器或三角拖網采集,記錄拖網拖采面積。
如采樣點底質為卵石、礫石,上述采樣器無法采樣,則可用人工基質采樣器采集定量樣品。采樣時,各采樣點底部應放置兩個采樣器,放置時間一般為14d。
當水深和流速條件允許,應下水人工摸取螺、蚌等大型底棲動物,或撿取鵝卵石、礫石上,采集一定面積內的水生昆蟲。
(4)稱重
每個采樣點所得的底棲動物應按不同種類準確地稱重。軟體動物精確到0.01g;水生昆蟲和水棲寡毛類精確到0.001g。
同時,樣品應固定10d以上;沒有附著的淤泥雜質;標本表面的水分已用吸水紙吸干;軟體動物外套腔內的水分已從外面吸干;軟體動物的貝殼保存完整。
5.3 調查內容
(1)種類組成及多樣性;
(2)數量分布;
(3)棲息密度;
(4)生物量;
(5)優勢類群的種類組成、群落結構。
5.4 調查方法
(1)底質采樣法
根據水體深度及取樣性質,選用合適規格的采泥器采取泥樣,經淘洗后,分裝帶回室內鑒定、分析。
(2)拖網法
航向穩定后,根據水體深度確定拖網繩長和拖網時間,進行取樣,按類別、個體大小、柔軟脆弱和堅硬帶刺者分別裝瓶,帶回室內鑒定、技術、測定生物量等。
(3)采芯樣法
對于小型底棲生物,用有機玻璃管從取樣器中采芯樣(再采樣),進行記錄、分析。
5.5 標本采集與鑒定
軟體動物應鑒定到種;水生昆蟲(除搖蚊科幼蟲)至少應鑒定到科;水棲寡毛類和搖蚊科幼蟲至少應鑒定到屬。鑒定水棲寡毛類和搖蚊科幼蟲時,應制片,并在解剖鏡或顯微鏡下進行,一般用甘油做透明劑。如需保留制片,則可用普氏膠封片。
5.6 調查結果整理與分析
5.6.1 種類組成及多樣性;
5.6.2 棲息密度;
5.6.3 優勢種類;
5.6.4 生物量。
 
 
 
附錄:
調查數據處理
1.底棲動物生物量測定
a.體積換算法
該發適用于小型動物各主要類群。取顯微鏡描圖儀測量結果,換算體積:
V=LW2C
其中:V——體積,單位為10的負三次方立方毫米(10-3mm3);
      L——體長,單位為毫米(mm);
      W——身體最大體寬,單位為毫米(mm);
      C——換算系數;
b.干重換算法:
dw=VKD
dw——個體平均干重生物量,單位為微克(ug);
V——個體體積,單位為10的負三次方立方毫米(10-3mm3);
K——假定平均相對密度為1.13;
D——假定干濕比為0.25.
c.直接稱重法
    隨機取樣兩份或三份,用重蒸水小心沖洗,然后用吸管將樣品置于微型鋁箔(或微型稱皿)內。每份樣品所需動物數量依類群而異,線蟲100-200條,經處理,測量。
d.總生物量計算:
B=∑dwDi
其中:B——小型動物的總生物量,單位為每克每平方米或10的六次方微克每平方米(g/m2或106ug/m2);
      dw——第i個種群的個體平均體重,單位為微克(ug);
      Di——第i個種群的個體平均密度,單位為個每平方米或10的六次方個每平方米(ind/m2或106ind/m2);
      N——動物的類群數。
根據以上分別計算各站總生物量。
2.小型底棲動物密度計算:
D=T/πd2*104
其中:D——個體密度,單位為個每平方米(ind/m2)或10的六次方個每平方米(106ind/m2);
      T——重復芯樣的個體平均數,單位為個(ind);
      d——取樣管內徑,單位為厘米(cm)。
 
 
附表1 底棲動物采樣記錄表
網格編號:        水域:           斷面:        樣點編號:         經緯:           緯度:           水深:     m  底質:     
采泥器:    m2 采泥次數:           樣品厚度     cm  網型:       采樣:           記錄:         表格編號:      

采泥樣總數: 拖網樣品數量:
種類記錄
序號 種名 拉丁學名 總個數(ind) 取回個數(ind) 備注
1          
2          
             
注:底質:淤泥、沙泥、粘土、粗砂、巖石、其它。
 
 
附表2 底棲動物名錄及其分布表
網格編號:       水域:                               斷面:         底質:        采樣:           記錄:         采樣時間:             
統計:            統計時間:                      表格編號:         

序號 種類 學名 采樣點分布狀況
         
               
注:用符號表示分布狀況:“-”表示少,“+”表示一般,“++”表示較多,“+++”表示很多,用于定性比較。
 
 
附表3 底棲動物調查記錄表
網格編號:       水域:                               斷面:         底質:        采樣:           記錄:         采樣時間:             
統計:            統計時間:                      表格編號:         

采樣點編號            
軟體動物 密度(ind/m2            
生物量(g/m2            
水生昆蟲 密度(ind/m2            
生物量(g/m2            
寡毛類 密度(ind/m2            
生物量(g/m2            
其他 密度(ind/m2            
生物量(g/m2